搜索 Search

践行广义建筑学责任的纸管魔术师

2014-08-27 16:11:54点击:484

昨日建筑师坂茂获得2014年普利兹克奖,这是该奖第七次颁给日本人。坂茂擅用纸管材料,将民族性、现代性与环保性完美融合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之中。他以廉价材料广泛建造难民居所,用另一种方式使自己的建筑理念和人文关怀传承不朽。


早报记者 陈诗悦


坂茂对于纸管运用的最初构想来源于1994年卢旺达内战,坂茂在照片上看到200万难民在极其悲惨的条件下生活,政府又只能提供相当简陋的临时避难所,他就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提出了建造纸管避难所的想法,随即被聘为顾问。


1995年,坂茂的纸管结构开发获得了日本建设大臣颁发的永久性建筑认证,并完成了“纸宅”的建设。2000年,坂茂与德国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弗雷·奥托合作,为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日本馆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纸管网格薄壳结构。在所有设计师都在追寻着如何让自己的建筑“永垂不朽”之时,坂茂却以这种结构可回收利用的建筑特性而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2004年,坂茂与让·德·贾斯丁内斯(自2004年起担任他的巴黎业务机构合伙人)和菲利普·古姆齐德简合作,在蓬皮杜-梅斯中心的竞标中胜出,这成为他事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建筑项目之一。他在蓬皮杜中心的顶层,用纸管结构搭建了自己的临时办公室。


不仅仅是纸管的运用,坂茂对一切身边的、廉价的看似并不起眼的材料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意做一系列尝试:比如层压竹子(竹家具宅,2002年)、海运集装箱结构系统(游牧博物馆,纽约,2005年),以及无金属连接件木结构(蓬皮杜-梅斯中心,2010年;赫斯利九桥高尔夫球会所,2010年;阿斯彭艺术博物馆,2014年)。此外,他还利用碳纤维创造了家具和建筑(碳纤维椅,2009年;里特贝格博物馆夏季馆,2013年),仿佛是材料的魔术师。


除了材料运用的多样化和注重经济精巧,坂茂的作品覆盖范围也相当广泛。他不一味依赖于高科技,但是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方面又绝非完全拒绝时下的趋势。他还注重业主的诉求,注重感性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在他的许多非营利性的作品里有恰如其分的体现,没有过多的刻意雕琢,讲求实用性和灵活性。


在1995年完成“纸宅”建设后,坂茂成立了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建筑师网络(VAN),开始将注意力投向那些在自然灾害中饱受折磨的人,用建筑的方式给予他们关怀。VAN分别在土耳其(1999年)、印度西部(2001年)、斯里兰卡(2004年)建造临时房屋。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2010年海地大地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VAN都在努力改善避难所的生活质量和临时居住环境,他以专业的实践,承担一个超越建筑师的责任。


尝试并坚持回应社会的问题和需求,他展现了广义建筑学的负责任态度。一个好的建筑师绝不应只是把房子雕琢精致就完成大业,而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人、关注当下和未来。在坂茂的实践过程中,似乎一切美学讨论、手法裁量和历史渊源都显得不再是首要的考量,这是否也意味着普利兹克奖风向的转变,诚如一位网友这样评论:普利兹克建筑奖所奖励的,不是有“小众情调”的“独立建筑师”,而是有“独立思想”的“大众建筑师”。


随着坂茂的获奖,这是五年来普利兹克奖第三次归属日本。此前两次分别是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2010年)与伊东丰雄(2013 年)。自此,日本共有七位获得普利兹克奖殊荣的建筑师,成为仅次于美国(八位)的得奖最多的国家。



最早一批的日本建筑师曾深受西方的影响,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谨慎地学习着西方的建筑传统,甚至去西方学习与任教。其后的日本建筑师们,不断在自己的建筑文化与西方的建筑理念之间寻找可以相互替换和重叠的部分。比如安藤忠雄,将日本已广为人知的精神文化幻化成大的背景,用对材料的细腻感受来组建自己的建筑语言。而坂茂将这种对话的平台延伸到了更大背景的人性关怀之中。坂茂曾称“在日本的成长经历培养了自己不浪费材料的信念”,而出生在地震频发的日本,也让他始终对结构有着孜孜不倦的探索。


获奖的日本建筑师,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或现代、或流动、或诗意,但他们也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关注和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坚持,试图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对话的可能性。随着一代代大师的出现,日本的建筑已然走出一条与西方建筑体系完全不同、充盈着浓郁本土色彩的风格,而这一风格,也显然已经得到了主流的认可。对于仍然犹疑在西方建筑大潮和本国悠长建筑文化的中国建筑师们,邻国的成功也许会有一点借鉴意义。

来源: 东方早报

转载地址:https://money.163.com/14/0326/08/9O8FNLB400253B0H.html